國內海工設計競爭格局分析
發布時間:2013-07-09 新聞來源:一覽船舶英才網
近年來,隨著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需求的逐步增加和國內造船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在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自主設計并建造了國內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0萬噸FPSO,實現了400英尺自升式鉆井平臺總承包建造,成功建造并交付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水深半潛式鉆井平臺等。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能力還很薄弱,設計技術和核心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已建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方案多數來自歐美設計公司,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工程裝備主要用于國內淺海油氣田的開發,尚未進入國際主流產品市場,尚不具備100米以下水深自升式鉆井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深水FPSO等裝備,以及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深海海洋工程輔助船的自主設計能力,尤其是新型高端裝備的設計建造仍屬空缺,如在SPAR平臺、LNG-FPSO、多功效自升式平臺等新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中國至今未曾涉及,缺少設計建造經驗,更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具有較大的差距。為此,我國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作為當前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及規劃,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目標。據一覽船舶英才網陳工了解,就海工產品設計建造而言,《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戰略(2011-2020)》要求:到2015年,我國基本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設計制造體系,初步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技術;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科研開發、總裝制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產業體系,具備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顯然,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來十年是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我國海工相關研發機構和制造企業必須加大這一領域投資和研發力度。
針對中國海工技術發展現狀,大部分都是很籠統地用“設計技術薄弱、價值鏈低端、自主設計能力不足、高端產品尚未涉及”等這類詞來形容,也許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技術薄弱在什么地方,有哪些高端海工產品,我國有哪些公司或科研機構在這領域處于主導地位,各設計公司之間競爭態勢如何?
目前,我國參與海洋工程裝備設計的主體有四類:(1)國有專業設計院;(2)大型國有造船企業的設計隊伍;(3)外資船舶設計公司;(4)民營船舶設計公司。目前以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708 所為代表的國有設計院占據行業主導地位,技術實力雄厚。這兩家單位隸屬于中船集團公司,所以中船集團旗下船廠設計基本交給這類國有設計院,同時占據民營船廠大部分高端船型訂單,當然也包括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大部分造船廠海工訂單設計。
我國大型國有造船企業的設計隊伍主要是依托自身船廠,生產設計能力強,有部分船型的詳細設計能力,但基本只為自身船廠服務。一覽船舶英才網陳工分析我國外資設計公司盡管技術水平領先,但由于運營成本高、服務鏈僅限于前端、對中國市場把握能力弱,市場份額較小。而民營海工設計公司目前與其他主體實行錯位競爭,主攻民營船廠的中低端船型,相對于國有設計院有靈活高效的機制,設計能力正迅速提升。
國有專業設計院專注于高技術、尖端船舶和海工的研究,受累于體制束縛,一般不會參與EPC業務(指對一個工程負責進行“設計、采購、施工”,與通常所說的工程總承包含義相似);大型船廠的設計部門一般只具備生產設計能力,缺乏詳細設計能力,即使有也是部分船型的詳細設計能力;外資設計公司主要為外國船東進行前期的基本設計和合同設計,市場份額逐步萎縮。不過,隨著民營設計公司的設計能力逐步提升后,國內大型民營船廠如熔盛重工、揚子江船業、太平洋重工等有動力把高端船型訂單從國有設計院處轉移到民營設計公司,因為國內兩大集團畢竟是民營船廠最大的競爭對手,民營船廠不會愿意在設計上受制于人。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